论东北亚丝绸之路资源开发战略与对策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市场战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温跃宽
《编者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年规划的10大项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之一的《丝绸之路综合研究》的分课题尽管有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但没有把我国东北亚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列入研究开发课题之中。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丝绸进入东北亚地区,可追溯到汉魏时期。深入探索、研究我国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使之复兴和开发,不仅可以促进这一地区未来的经济繁荣,也可促进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东北亚丝绸之路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丝绸与陶瓷比肩,在人类发展史上最富魅力。中国丝绸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随着人类的足迹迅速扩散到世界各个角落于是,一条条丝绸之路从中国辐射于四面八方。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两个伟大的壮举:一个是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因而名垂青史;另一个是亦失哈九上北海,趟出了一条“东北亚丝绸之路”,却淹没于文献。
中国丝绸进入东北亚,可追溯到汉魏时期。《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载:“在国衣尚白,白布大袂,袍、裤,履革鞜。出国则尚缯、绣、锦、罽。”夫余国与中原存在商业贸易,已被史学界公认。尤其是龙潭山和东团山之间出土的大量汉代五铢钱、汉代白铜镜残片,以及印有王莽货泉花纹的陶片,就是最好的明证。可惜,这条丝绸之路,史籍未载。而后来的高句丽,由于与汉朝以及中原王朝保持着“藩附”关系,不仅通过贸易,而且通过贡赏、恩赐、掠夺,获得中国丝绸。
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大祚荣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立了震国,自称震国王。作为属国,他们有向唐朝进贡的义务。有朝贡就有恩赏,中国历代皇帝对四方来朝的属国使臣基本采取赏大于贡的政策。唐朝对渤海使臣,不仅有在上朝时根据其品级给以衣冠袴褶的恩典,而且还加授官职。《渤海国记下篇·朝贡中国》载:“又有赐金鱼袋者,二品以上服也;紫袍金带,三品以上服也;緋袍银带,五品以下服也。”于是,这些身穿用丝绸做成官服的渤海人,兴高采烈地回到故乡,不经意地踩出了一条丝绸之路。当然,他们不仅身上穿丝绸,而且要携带大量赏赐的丝绸、锦袍、绢帛、锦采、袭衣、绫罗、绣绸、丝布等。据统计,渤海国共向唐朝朝贡140余次。此外,还向后梁、后唐朝贡了10次。在不完全的朝贡记录中,明确赏给丝绸的就有数十条。
走在这条古驿道上的人,不仅有渤海国人,还有黑水、拂涅、越喜、铁骊等靺鞨诸部的朝贡者。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契丹国。公元925年,渤海国灭亡,这条丝绸之路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有人把这条丝绸之路称为“东方丝绸之路”,从地域范围看,它应该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第一次高潮。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篡夺皇位后,锐意进取,积极扩张。为了巩固东北领地,又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黑龙江、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及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等地土著居民。他派遣女真宦官亦失哈九次前往巡视,从而使沉寂了近百年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再度复苏、辉煌。女真部族各首领派使团向明王朝效忠朝贡,他们寻着元朝的丝路痕迹,趟出了一条更加漫长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南起于双城市石家古城,走阿城,经宾县鸟河,沿松花江北上,于黑瞎子岛入黑龙江,直抵黑龙江入海口,共10城45站。水路从江南、开原、阿什哈达、松花江、黑龙江、鞑靼海峡、库页岛,直达日本北海道。
清朝继续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管理这一事务的是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采取的方式是“贡赏制度”和“商贸”。此外,黑龙江将军开通了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南北驿道:北道为齐齐哈尔至瑷珲城;南道为齐齐哈尔至茂兴站。康熙年间,又开通了齐齐哈尔通往呼伦贝尔(海拉尔)的驿道,以及墨尔根(黑龙江省嫩江市)至雅克萨(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或谓黑龙江省漠河之兴安镇)的驿道。
1954年,内蒙古赤峰辽驸马墓中出土的丝绸,生动地证明了契丹贵族与丝绸的关联度。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棉袍,上绣双龙、簪花羽人骑凤、桃花、鸟、蝶,与北宋人装饰纹样风格完全一致。1988年,黑龙江省阿城巨源乡城子村发现的金齐国王墓,让我们看到了女真贵族的丝绸服饰之美。棺内合葬一男一女,男性8层17件,女性9层16件,衣裳、冠履、腰带的主体皆为丝绸。丝绸的种类有:金锦、绢、暗花罗、绫、纱等。织造工艺有:织金、织纹、暗花、针绣、盘绦、结系、印金、敷彩、剪接、编绦、钉缀等。这些服饰华贵精美,色泽鲜艳,制作精致,具有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丝绸的魅力,使它不胫而走。于是,出现了山丹贸易。山丹,是库页岛、北海道人对黑龙江下游少数民族的称谓。北海道的阿依努人(虾夷人)为了获得中国丝绸,通过换货等方式,开展了山丹交易。中国丝绸从北海道流入日本。日本把库页称作“北虾夷地”,故而把中国丝绸称之为“虾夷锦”。这条丝路一直持续到19世纪。
东北亚丝绸之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条经济合作之桥。这座宏伟的陆桥正在把当今亚洲和世界各国的传统友谊和经贸发展紧密地联系在—起。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丝路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把“丝绸之路”旅游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并出台新的促进丝路旅游业的举措。我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地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三位一体,文化古迹更具特色。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2个,历史文化名城3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6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5个。古丝绸之路集中了东西方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光彩,我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瑰宝,沿丝绸之路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区域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
东北亚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应该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历史学家们发现,在铁路出现之前,东北亚丝绸之路上共有驿站700多个,而沿途保存的多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寺庙、古城址、驿站和墓群等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文化交流遗址,都是这条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缩影。以辽宁北部流经西丰、开原的寇河为例,该河源头在西丰县振兴乡枫树村,河流两岸崇山峻岭,风光绮丽,其中就有铁岭市著名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冰砬山。目前山场内仍生存有狍子、貂、狐、狼、野猪、野猫、兔等动物。山上植物资源丰富,产有人参、棒子、蘑菇、元枣、细辛、五味子、五加皮、地龙骨等。清王朝将长白山及其附近地区视为满族的发祥地加以保护。康熙、乾隆两朝将上述地区辟为围场,于1644年统归盛京管辖,始称“盛京围场”。“盛京围场”全境包括现今海龙、辉南、东丰、东辽、西丰等5县,共划105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经户部侍郎奏请,为筹饷养民之计才解除封禁。至此,“盛京围场”封禁历时277年。
“盛京围场”除供皇室狩猎之外,每年还要向朝廷进贡猎物,尤以梅花鹿为主要贡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大兴土木,在今西丰冰砬山至小四平一带建成皇家鹿苑。这是我国人工饲养梅花鹿的开端,据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有关专家认定,梅花鹿的人工饲养最早也始于此,西丰县养鹿业源远流长,蓬勃发展,如今已拥有梅花鹿8万多头,成为该县对外交流、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
西丰自古乃华夏东疆之地,东北亚古丝绸之路右道,这里曾为古都开原之郊,明长城经此,明朝百姓以柞蚕丝为生。晚清撤围建县,野生柞蚕再度兴旺,至今放养野蚕70余万亩。我国是世界野生柞蚕生产基地,产量占全球的80%,辽宁又占到全国的75%。西丰不仅是中国柞蚕的发源地,而且是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西丰生产的柞蚕丝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服装文化,而且作为商品和文化载体,从17世纪传到朝鲜,18世纪传到日本,19世纪传到俄罗斯,至此,辽宁、吉林等地成为中国东北亚地区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区,形成一条以柞蚕丝为主要贸易形式的东北亚丝绸之路。
辽宁美麟集团以野生柞蚕茧为原料,生产高档丝被、丝毯、睡衣、围巾等系列产品,该集团生产的“美麟”牌蚕丝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已远销俄罗斯、韩国、日本和欧美等地。历史上欧亚大陆的第一次融合是在丝绸之路上完成的,在关乎东北亚文明进程的历史变革中,西丰的野生柞蚕丝发挥了催化器和发动机的历史作用。通过寻找东北亚丝绸沿途的见证和历史,使我们看到东北亚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国通往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等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灿烂纽带。
近期,中国辽宁省、铁岭市和西丰县与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就利用东北亚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变贫困县落后面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专家们的建议和策划下,计划通过借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丝绸之路区域合作平台,联手打造“东北亚丝绸之路中国西丰旅游产业示范园”,以推动东三省经济发展和展开东北亚区域合作。这一举措已纳入铁岭市旅游重点发展项目,同时也引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度关注。
复兴东北亚丝绸之路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年规划的10大项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之一的《丝绸之路综合研究》科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专为研究开发中国古丝绸成立了独立机构《联合国丝绸之路开发合作委员会》。前不久,联合国泛丝绸之路国际展示系列活动组委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官员和学者在考察中发现,东北亚丝绸之路区域地理位置和历史概念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潜在经济开发价值。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联系东西方文明的路线,为不同民族之间交换商品、交流思想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沿线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如胡锦涛主席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所指出,“我们的先辈曾经开拓出古丝绸之路,今天,我们更应该以超越前人的远见卓识,开创亚欧合作新局面,造福亚欧各国人民。”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发掘文化遗产,以旅游业带动各产业发展,对于扩大国际国内消费需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如今,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人民更应该传承和复兴这一文化,互相学习,并在旅游、经贸、交通运输、信息服务、投资与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
世界旅游组织和旅行业理事会及其战略合作伙伴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未来十年旅游业的收入还将增长4倍。中国作为世界重要的旅游及旅行业的经济体,其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十一五”期间,国家把丝路旅游作为优先建设、重点向境内外游客推出的旅游线路。为了充分挖掘和开发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度整合沿途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丝绸之路的国际线路,打造和营销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多年来一直通过泛丝绸之路城市国际展示系列活动推动区域合作,帮助沿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吸引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上世纪80年代,“丝绸之路”就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自1994年世界旅游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召开了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研讨会以来,一些独联体国家、中东国家、亚太国家便开始了丝绸之路的研究与开发。2005年10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六国协商确定,将“丝绸之路”作为今后优先开展的保护项目。目前其它丝绸之路的旅游业也都处于方兴未艾的好势头,但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区域内旅游设施和服务基础薄弱,限制了丝绸之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果能引起更多人的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加设施,改善服务,其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项目主管哈布勒先生近日在谈到东北亚丝绸之路项目开发时,首先对“东北亚丝绸之路中国西丰旅游产业示范园”的推动工作表示由衷的肯定,并认为“这是一个创举,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开发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哈布勒认为,作为一个新的项目,“它将起到示范的作用,并对第三期丝绸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项目有着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丝路沿线城市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丝路经济带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逐步使旅游业成为丝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整个区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东北亚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对于中国和区域内各国的各类企业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各方都在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动员人力、技术和财力加快实现该区域的繁荣。但是,复兴开发丝绸之路,需要目标明确、政府支持、私营企业的积极参与,所有这些都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只要东北亚丝绸之路在复兴和开发过程中,能让丝绸之路沿线所有城市发挥各自所长,那就不仅能增强地区内及地区间的合作,同时还会强有力地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